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 概括認識
转为简体
源於粵曲
粵語流行曲的曲調,有些是本土創作。周聰、呂紅的
《快樂伴侶》
,可説是最早期的典型。有很多是根據粵曲曲調,配通俗的詞句,用西洋樂器演奏。再加上節拍,適合跳舞使用。唱腔不再一字多音,花音和拉長。使一般人容易唱。冼劍麗唱的
《一縷柔情》
,是五十年代舞廳電台的大熱歌曲。
另一首流行曲,許艷秋唱的
《哥仔靚》
,最受争議。有人認為歌詞近乎淫蕩。曲調是取自何柳堂的餓馬搖鈴。粵劇紅伶新馬仔唱的
《臨江月夜弔秋喜》
,亦是調寄餓馬搖鈴。試聽這兩首歌,比較粵曲和粵語流行曲的分別。
南洋風情
在五十年代,粵語流行曲並不是音樂的主流。那時期大部份人喜歡聽國語時代曲,和歐西流行曲。粵語流行曲唱片的銷路,主要靠南洋市場。移民到星加坡、馬來亞、泰國、婆羅州、印尼等地的華僑,對祖國文化一點一滴,十分渴望。這些粵語流行曲带着濃厚的南洋風情,家傳戶曉。
芳艷芬唱的
《檳城艷》
,林鳳唱的
《榴槤飄香》
和
《獨立橋之戀》
,樂韻悠揚,旋律優美,是經典之作。
歐美日本曲調
歐西和日本歌曲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大量傳入。經電台和麗的呼聲日夜廣播,被大衆接受。粵語流行曲很多亦採用那些曲調而寫成。
鄧寄塵、鄭碧影、李寶瑩唱的
《飛哥跌落坑渠》
,曲調是用美國電影 三個錢幣在噴泉的主題曲
[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~ Frank Sinatra]。
鄭君綿唱的
《輸完又黎賭過》
, 調寄日本歌曲
《支那之夜》
。原曲是山口淑子,化名李香蘭用日文唱。這裏是她1940年在上海的錄音。
三個時代
在中國清朝以後的一百年間,用廣東話唱的歌曲,大致可分為三個流行時代,每個時代三十年。
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粵曲。五十年代是粵語流行曲。八十年代是廣東話歌曲。各有不同風格。二十一世紀以來,民衆對廣東話歌曲已漸漸失去熱情。或許是等待新風格的出現。
音樂和歌詞
粵語流行曲 |
年份 |
作曲 |
作詞 |
主唱 |
快樂伴侶 |
1953 |
呂文成 |
周聰 |
周聰 呂紅 |
檳城艷 |
1954 |
王粵生 |
王粵生 |
芳艷芬 |
一縷柔情 |
1956 |
朱頂鶴 |
朱頂鶴 |
冼劍麗 |
飛哥跌落坑渠 |
1958 |
Jule Styne |
胡文森 |
鄧寄塵 鄭碧影 李寶瑩 |
榴槤飄香 |
1959 |
侯湘 (李厚襄) |
吳一嘯 |
林鳳 |
哥仔靚 |
1959 |
何柳堂 |
朱頂鶴 |
許艷秋 |
獨立橋之戀 |
1959 |
佚名 |
吳一嘯 |
林鳳 |
輸完又黎賭過 |
1965 |
日文支那之夜 |
佚名 |
鄭君綿 |
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
http://csong50.mrpinyin.net
mrpinyin@hotmail.com
參考:
廣東音樂多面睇
http://music.mrpinyin.net
鏈接: